3D打印修复文物古迹 科技与野蛮的较量
一直以来,文物古迹的保护始终困扰着考古界,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毁掉,将再也不复存在,比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色泽亮丽,表情栩栩如生,如今早已失去刚刚出土时的风采,风化严重,鲜艳的色泽消失了,暗淡如同黄泥。
考古学家在抢救被破坏的古墓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当年,在对马王堆汉墓进行考古发掘时,起初放在祭祀器里的藕片等食材,保有原先的样子,可不久后便碳化了。还有西汉海昏侯墓,不知道里面的小米、香瓜子是不是有着同样的遭遇。
相比这些陪葬品,棺墓主人遗体的瞬间消失更为考古界惋惜。早在80年代,安徽马鞍山发现了三国吴大司马马朱然家族的墓葬群,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墓葬早前又惨遭盗掘。朱然的遗体未能及时保存下来,瞬间“灰飞烟灭”融在了墓土里。其当时作为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却留下了千古遗憾!
转眼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速度令人震惊,现在的考古水平远远高于以往,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倘若3D打印技术就能够“复刻”文物,一定可以弥补不少遗憾。
随着3D打印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众多博物馆和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利用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使破败不堪的古文物“起死回生”,不仅修复了文物,也让古代文化得以传承。
几年前,陕西博物馆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国宝级文物——鹿形金怪兽的仿品。鹿形金怪兽的形象非常奇特,为一只长着多分枝卷角的鹿形,但有鹰喙形嘴,每一个分枝卷角的顶端和尾端也生出一个同样的兽头,状如传说中的九头鸟,它是匈奴人冠冕上的装饰,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这件金怪兽造型奇特,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银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被誉为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为了更好地保存原件,陕西博物馆选择了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制仿制品。
2015年年初,千年文物四门塔大修的时候,用上3D打印技术,技术人员全方位采集古建以及雕塑的细节信息,制作出一个逼真程度高的虚拟3D模型,通过电脑展示文物的全貌。按照文物信息采集技术标准,展示出虚拟3D模型,为文物修复保护提供了参考。
传统工艺在修复文物时直接在表面上操作,容易造成对文物的二次损伤。而3D打印技术,可以在不接触文物的前提下,通过立体扫描、数据采集、绘画模型打印等一系列步骤,对文物进行修补甚至复刻。
来源:中关村
本网站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