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微博
微信
阅读
1058

天问一号变推力发动机等用3D打印零件,减重、减体积是关键

三维-小维尼
2021-05-24 09:52:45

在天问一号探测器上,航天六院研制交付了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的推进分系统,共计48台大大小小的发动机。它们分别为着陆器着陆过程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过程提供可靠动力,为环绕器系统提供轨道转移、制动捕获、轨道调整以及姿态控制所需的精准动力。当进入合适的着陆时机,天问一号在3000N发动机作用下,下降到距离火星100km的高度,实现环绕器和着陆器分离。为使着陆巡视器降低运行速度达到着陆要求,作为着陆巡视器主发动机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接续发挥关键作用,为着陆巡视器动力减速、悬停避障和缓速下降等软着陆任务提供轨控推力。

祝融号探测器着陆

该型发动机是六院研制团队在借鉴探月任务中7500N变推力发动机工程经验基础上,根据火星探测任务全新设计制造的发动机。并且相较之前探月任务中同样推力的7500N发动机,为了满足火星探测器安装结构要求和减重需求,并提升发动机性能,研制团队首次在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航天器上将推进分系统发动机燃烧室从以往的低室压方案改进为中室压方案,从而保证了相同推力情况下,发动机体积更小、性能更高。制造过程中,改进型7500N变推力发动机与以往7500N发动机的性能和推力一样,但重量和体积只有以前发动机的三分之一,结构也更加优化、紧凑。发动机的对接法兰框还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一次打印成型”避免大余量去除原实心棒材或锻件引起的变形,也保证了发动机与总体对接的质量稳定性

祝融号火星车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航天五院抓总研制。在 “天问一号”的研制过程中鑫精合作为增材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SLM)制造交付产品 30 余项,激光沉积技术(LDM)制造交付产品 9 项。在减重、特殊功能实现等多个维度解决火星登陆项目研制工艺技术难题。减重、减体积为关键指标——材料和结构是关键在以上报道中,减重、减体积属于关键指标。3D打印在复杂结构制造方面的优势无疑能够帮助这两个指标更容易实现。减重即为轻量化。轻量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材料的优化设计和应用;二是产品结构的优化设计;三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三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实现最终产品减重,同时也将减少构件体积。轻量化材料就是可以用来减轻产品自重且可以提高产品综合性能的材料。材料轻量化,指的是在满足机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采用轻量化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实现重量减轻的方法。在当前的轻量化材料中,钢铁仍然保持主导地位,但在天问一号上面使用钢铁减重,这显然不可能。而当前3D打印领域最主要的轻量化材料无非就是铝合金和钛合金,因此,这两类材料很可能被天问一号探测器使用。并且,关于铝合金和钛合金,及其特殊结构的应用已经不乏案例。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航天529厂首次实现3D打印产品的在轨应用。该星上面的斜动量轮支架便是采用铝合金3D打印生产和制造。

2019年发射的千乘一号整星结构采用面向增材制造的轻量化三维点阵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并通过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一体化制备;在其他卫星产品上,铝合金点阵和拓扑优化结构产品、钛合金激光送粉3D打印产品、钛合金激光铺粉3D打印产品也已实现在轨应用。2020年,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成功验证。此次试验船搭载了星驰恒动公司研制的60余件金属3D打印产品,涉及三维点阵类轻质材料结构产品、热管理功能类产品、复杂形状直属件产品等多种类型。与此同时,新一代载人飞船直径达4米的超大尺寸整体钛框架也由3D打印工艺制造,成功实现了减轻重量、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等目标。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成功返回也标志着超大尺寸关键结构件整体3D打印技术通过大考。

除此之外,与天问一号当前同在火星的毅力号上面同样也包含3D打印产品,公开报道共有11件,其中5件为钛合金的精密X射线光谱仪外壳。钛合金的高强度质量比使其重量比常规生产的零件少了3到4倍。从以上应用案例不难看出,钛合金和铝合金是当前卫星、探测器3D打印应用的重要材料,而点阵和拓扑优化结构为减重、减体积进一步贡献作用。火星探测器的着陆成功,标志着增材制造技术在航天深空探测领域应用迈出开拓性的重要一步。

这些材料和结构助力“天问一号”成功落火

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过程中,面临被烧毁或者坠毁的风险。任务能否成功,取决于“天问一号”的结构和采用的材料,对此官媒对此进行了介绍。以下便是为保障探测器顺利着陆和正常工作发挥作用的先进材料和结构(内容来源于《中国航天报》等媒体):

1. 超轻质的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应用于火星探测器上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及大底拐角部位。

作用:在探测器着陆的阶段,该材料表面与火星大气摩擦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带走大量的热量;同时该材料还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将热浪排除在探测器之外,有效保护探测器不被烧坏。

研究团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2. 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应用在需要维持探测器整体形状的上下边缘和结构的支撑部位以及背罩防热结构的舱盖、封边环、埋件、螺塞等零部件。

作用:该材料相比低密度材料强度更高,密度为0.9g/cm3,兼顾了耐烧蚀和承载能力。

研究团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3. 超轻质的烧蚀防热涂层材料:应用在气动加热较为缓和的背景部位。

作用:涂层密度为0.28g/cm3,热导率为0.06W/(m k),隔热性能优良,对着陆器的减重也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4.特种吸能合金:应用于着陆机构。

作用:该合金具有突出的强韧性、轻质性和吸能性,可吸收探测器着陆的冲击能。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物理研究体所。

5. 高性能碳化硅基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应用于探测器高精密仪器。

作用:重量轻、强度高、刚性好、宽温度范围下尺寸稳定,满足“天问一号”长时间运行时对关键机构的材料需求。

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6.铝硅封装外壳:应用于探测器着陆系统的TR组件等核心元器件封装解决方案。

作用:保障探测器着陆系统电路的安全,为器件内部电路穿上安全可靠的保护衣,保障探测器在火星的安全平稳着陆。

研究团队:合肥圣达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7. 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用于火星车结构、机构、仪器等几十种零部件。

作用:火星车要在工况复杂的火星表面长距离行走,这对火星车材料的轻量化、高强韧性、高尺寸稳定性、耐冲击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铝、钛合金难以兼顾综合要求,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可胜任。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

8. 新型镁锂合金:用于探测器结构。

作用: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可实现探测器轻量化。

研究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团队。

9. 高精尖铝材(蒙皮板、自由锻件、超大规格板、锻环、铝锂合金):应用于探测器。

作用:保障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长期的太空行驶及完成着陆。

研究团队: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有机热控涂层:航天器外表面及仪器表面。

作用:探测器在进入轨道后,处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间环境,朝向太阳的部分表面温度非常高,而背向太阳的部分表面温度非常低,导致航天器“冰火两重天”。该材料可以保证探测器能够在极端复杂的温度下保持正常工作,通过调控温度达到热控需求。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热控涂层研制组。

11. 纳米气凝胶:用于火星车。

作用:很轻、隔热性能好,在探测器“落”与“巡”两项任务中发挥作用。

研究团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

12. 聚合物智能复合材料:用于可展开柔性太阳能电池系统。

作用:实现柔性太阳能电池的锁紧、释放和展开,以及展开后高刚度可承载等功能。

研究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

本网站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