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解密:最优激光工艺
工艺参数选择对于增材制造加工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材料将如何熔融和固化以形成我们需要的零件。
由于每种合金粉末都以不同的方式吸收激光能量、传递热量、流动并固化,因此必须针对待熔合金的具体特性来选择工艺参数。
确定“操作窗口”
选择参数的首要考虑是制成质量均匀的全致密零件。零件密度是熔融质量的关键指标—如果存在孔隙,则无法达到要求的强度、延展性和抗疲劳/抗蠕变性能。但是,如何在不计其数的参数中选择正确的组合呢?
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对于每个给定的加工件,粉末的化学特性和粒度分布都是已定的。根据零件的精细程度和表面光洁度要求还可以确定层厚。在激光光斑尺寸(很多设备不允许在加工期间更改光斑尺寸)确定之后,只需要选择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扫描线距离即可。
如果扫描速度过快,而激光功率过小,那么零件的某些区域可能无法完全熔融,导致因“熔融不足”而产生孔隙。相反,如果以选定的速度施加的功率过大,则可能会使熔池过热,能量渗透过深,导致出现“深孔”效应。
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是一个“操作窗口”,在这个范围内能够获得良好的零件密度。在这个窗口内,激光能量足以完全熔融粉末及其下方的金属层,而又不会渗透过深。
从图1可以看出,同时增加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可提高加工效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功率和速度都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熔池就会变得不稳定,并且会产生一种“球化”效应。激光功率增大时,飞溅物也可能增加。
在“操作窗口”内加工
P-V坐标图上的中央“操作窗口”是正确的速度和功率组合,可产生最佳尺寸的稳定熔池。
如图2所示。在这种组合条件下,激光能量被粉末有效吸收,形成足够深度的熔池,与下方的金属层牢固融合,同时又避免过度重熔。
图3:激光能量渗透不足会遗留未熔融的材料,造成零件瑕疵
图4:中度深孔效应 — 高能激光光斑形成深腔
图5:过度深孔效应 — 腔体过深会在零件表面下形成小孔
图6:扫描速度过快导致熔池不稳定
以上就是激光粉末床熔融 (LPBF) 工艺参数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定义“操作窗口”。
接下来我们继续为分析加工过程对零件几何形状变化的灵敏性,这也是我们针对具体应用选择特定参数的原因。
固化与微观结构
许多合金很复杂,可能在不同的温度和构成下以多相形式存在,因此不会一次全部固化,而且通常也不会在焊道内均匀固化。
在容易散热的位置冷却速度非常快,并且大部分热量会从熔池中传导到周围的固态金属中。
而相对较少的热量会散发到附近的未熔融粉末中, 或者通过辐射散发到加工舱中。
最优激光工艺
因此,我们决定计算出一种理想的速度和功率组合,以形成深度、宽度和持续时间最优的熔池。也就是说,以最优能量加工零件。
找到正确的组合,即可降低孔隙率,形成满足材料特性和生产力要求的微观结构。
一种办法是计算“能量密度”,即施加到单位体积材料上的能量。能量密度恒定时,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成反比。
因此,在P-V坐标系中,能量密度轮廓线从原点辐射,同时密度与轮廓线的梯度相关。
针对所选择的材料和层厚,存在一个最佳能量密度,这个密度能够实现最高的加工效率和最准确的微观结构。
在选择工艺参数时,我们希望在增材制造设备的激光和聚焦光学组件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远离边界避免冒险进入球化区间。
从而实现最优的材料特性和生产力。在图8中,“X”即为最佳加工点。
厚层
显然,粉末层越厚就要求激光能量渗透更深,才能确保与下方的金属层完全融合。为了获得最优的能量输入以完全熔融材料, 随着层厚增加,必须相应增加每层的能量输入。如此一来,能量密度轮廓线变得更加陡峭。
除此之外,几何形状也会对余留热量产生影响。
我们通常在这些区域运用截然不同的参数。因此, 即使标称参数集中也包含针对零件不同区域的多种设置和扫描策略。为确保零件的所有区域都达到最优质量, 需要开发更多应用特定参数。务必在增材制造设备的能力范围内确定一个宽操作窗口,并在窗口中间找到最优加工点,而且这个点的安全余量应能够适应各种局部熔融条件。
本网站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