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可构建个体化病变模型
生物医疗是3D打印技术发展迅猛的细分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加符合病情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全球多国目前都在积极将3D打印技术、软件、设备等应用于医疗行业。
3D打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研发投入的增长使得技术不断完善、打印材料种类不断丰富推动3D打印机应用范围扩大、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设立3D打印相关课程推动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
3D生物打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崭新的3D空间和无限可能,3D生物打印技术同时满足了安全性、个体化、经济性三大原则。结合计算机技术,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核磁共振等多种医疗手段,3D生物打印技术在医疗产业的应用空间逐步拓宽,其应用价值也逐步得以展现。
从整体来看,3D生物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主要集中于检查、工具、模型、内置物、生物内植物等方面。在制作个性化内植物假体方面,3D生物打印技术可根据患者个体尺寸来打造个性化内植物假体,具有更好的融合性和灵活性,该技术可增加结构的抗菌性、纳米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的内植物假体还不能满足生物力学要求,打印产品仅限于内植物假体表面结构,如膝盖关节等。
与3D生物打印技术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3D打印建模软件及系统。通常而言,3D打印建模软件及系统是获得较佳可视化效果的便捷工具。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立体多面呈现患者情况的助手,可进行模拟并找到高效、合理的治愈患者的方法。基于3D打印建模软件,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患病症状,并为进行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具体来讲,制作者通过处理CT数据建立患者骨组织三维数字模型,输入快速成型机器,就能制成的1∶1快速成型模型,并与实际骨组织一致。轻易制备结构复杂、孔隙均匀、几何形态各异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也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更多可能性。
在生物3D打印发展日益火热之际,生物3D打印机更新迭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早在2017年11月,我国首台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就在杭州发布。据悉,该设备关键技术创新为“离散制造微层析成像技术”。在3D打印的同时,还能基于微层析技术进行增材成像,理论上成像深度不受限,非接触、高分辨率、无细胞损伤,可在线实时反馈控制打印参数,实现对3D打印产品无损质控。
据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预计,到2022年,全球生物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8.2亿美元,而以3D生物打印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个性化活体组织器官等产品不但将具有千亿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为病损组织器官功能重建提供临床治疗新策略。
生物打印虽然发展迅速而且应用日趋广泛,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用于打印的生物墨水研发周期长、与打印技术相配套的装备升级慢等。与此同时,生物3D打印除了利用传统3D打印的核心技术以外,所有制造过程也必须符合生物学的标准,要能保证细胞活性、组织功能,还要符合医学标准,这就需要进行大量探索与研究实践。
当然,从外科医生的3D打印模型制作到3D打印假肢,再到3D打印人体器官,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令人不由得惊奇与赞叹。展望未来,生物3D打印技术将在义齿制造、假肢生产、细胞模型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网站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